名家名师有哪些动人的“书香”故事?如何在阅读中汲取智慧,获得力量?7月27日晚7点,“书香故事大咖说”系列直播正式开播,首场直播嘉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党委书记、董事长、社长,南京师范大学创意创作院执行院长、江苏省写作学会副会长张鹏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爱上文学的心路历程,并给收看直播的同学们送上暑期写作提升“锦囊”。
扫码回看直播
本次直播在扬子晚报紫牛新闻、少年志APP、玄武发布视频号同步推出,超21万人次观看,扫描二维码可收看回放。据悉,“书香故事大咖说”系列直播是“书香伴我成长”2023江苏省青少年征文大赛的系列活动,大赛将于7月31日截稿,欢迎广大青少年登录少年志APP,投稿写下你的“书香”故事。
【资料图】
爱上文学离不开家庭的浸润
亲子共读培养阅读“亲切感”
说起爱上文学的心路历程,张鹏表示,家庭的浸润是最重要的启蒙。张鹏的母亲是小学语文教师,父亲是中文系毕业,家中学习氛围浓厚。儿时他经常见到母亲带着学生的作文回家批改,有时还会去学校旁听母亲上语文课,“母亲在课堂上的那份激情和对于语文学习的热爱深深影响了我,也让我从小对语文有一种亲切感。父亲特别喜欢做资料整理,他习惯在阅读时摘录优美语句,并将心得体会写在资料卡片上,存资料的卡盒装满了好几个抽屉。”
本科进入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后,张鹏投入到了系统化的文学学习中,从那时起对中国传统文化、文学发展和走向产生了浓厚兴趣,并在毕业后从事了文学领域的相关行业。张鹏表示,现在大多孩子对于语文学习没有“亲切感”,甚至对阅读写作感到障碍,这其中可能缺少了家庭环境的营造,“坚持不懈地陪伴孩子共读,让文学成为家庭平时交流的语境,到孩子未来做人生选择时,无论选择什么专业,文学对于他思维能力、阅读逻辑能力潜移默化的影响都会令其终生受益。”
大咖分享推荐书单
儿时爱读的连环画已印刷50万册
直播中,张鹏和大家分享了几本对自己影响很深的书。“刚上大学时,我本着完成老师布置的阅读任务的态度,开始读路遥的长篇小说《平凡的世界》,结果读了之后欲罢不能,连着三个晚上在昏暗的走廊灯光下把书看完了。我在这本书里看到了自己,也看到了自己不希望成为的样子,我真的走进了路遥建构的文学世界,与他产生了共鸣,这是文学阅读最好的状态。”
在大学课堂上看完张艺谋导演的电影,由余华同名小说改编的《活着》之后,张鹏阅读了原著小说,这本书让他对于生命和生活的看法产生了思考,也发现了电影表达与文字描述的不同。“电影往往会取精华去细节,但是文字书写的魅力在于你可以自己去想象、创造一个影像空间。后来,我一股脑买了余华的《许三观卖血记》《兄弟》等很多书。”
张鹏特别提到,小学三四年级时特别爱看的一套书,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《世界文学名著连环画》。“这是我童年时期读的第一套成套系的书,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小人书,里面包括《十日谈》《悲惨世界》等。后来我特意查过,这套连环画从1985年出版至今,陆陆续续印刷了近50万册了,我才发现这个世界上起码有50万个孩子跟我一样喜爱这套书。”张鹏说,从小在心里埋下一颗文学的种子,长大之后发现有一群同路人,这也是文学很奇妙的地方。
“书香”征文如何出彩?
学会贴“私家标签”很关键
作为本次“书香伴我成长”全省青少年征文大赛的推荐官,张鹏参与点评了多位中学组学生作品。直播中,他分享了一些评审感受,“一个优秀的写作者,本身就是一个优秀的阅读者。从作品中我感受到两个很重要的信号,一是同学们的知识面积累非常广,题材选择上通天文,下通地理;二是同学们更愿意去写故事了。”张鹏表示,在以往的点评中会发现很多学生钟情于写议论文,去唱高调、谈观点,内容空虚浮夸,而“书香伴我成长”征文主题切口小,让同学们敢于在叙事空间上创新,文章能表达出很强的故事性,令人欣喜。
“书香”征文怎么写出彩?张鹏给同学们提出建议,“真正好的书写是要有代入感的,代入感越强,获得好评的可能性越大,要学会给自己的作文贴‘私家标签’。比如不同的书散发出来的‘书香’是不一样的,在你的成长过程中展现的力量也是不同的,要对你选择的题材进行精准地描摹,这样文章才会更有力量。”
暑期制定阅读计划
把握时间管理、书单、方式三要素
正值暑期,张鹏也为同学们分享了制定暑期阅读计划的方法。“首先要把握时间管理,将自己的计划进行拆分,如本周看几本书,每天看多少页,甚至一小时内阅读多少页,这样才能保证阅读计划不至于到最后落空。”
在书单选择上,张鹏建议,可以先挑选基本教育部规定的每学期中小学生阅读书目,这属于任务驱动型阅读,再挑选一些感兴趣的人物传记、人文社科类经典图书,拓宽自己的视野。
张鹏说,同学们还可以多元选择阅读方式,“除了书籍阅读外,央视暑期档推荐的纪录片也是不错的选择。纪录片背后,是由庞大的专家和编导团队反复琢磨去粗存真的过程,有利于青少年建立一个综合的阅读空间,让自己的阅读和写作形成互联,也可以让大家的暑期过得更加丰富多彩。”
见习记者 周欣 扬子晚报/紫牛新闻记者 王雪瑞
校对 陶善工
关键词: